認識魚的豎鱗病及其防治(1圖)
  • 2年前发布

認識魚的豎鱗病及其防治
觀賞魚

  豎鱗病又稱鱗立病、松鱗病、松球病等。是鯽魚、金魚(詳情介紹)、鯉魚以及各種熱帶魚的一種常見病。我國南方飼養的草魚、鰱、鳙等有時也發生這種病。
  一、病原體
  初步認為是水型點狀假單胞菌,短桿狀,近圓形、單個排列,有動力,無芽胞,革蘭氏陰性;瓊脂菌落圓形,24小時培養後中等大小,略黃而稍灰白,迎光透視略呈培養基色。 國外有人認為此病是由氣單胞菌,或類似這一類的細菌感染引起;也有認為是一種循環系統的疾病,由於淋巴回流障礙而引起。
  二、流行情況
  該菌是水中常在菌,是條件性致病菌,當水質污濁、魚體受傷時經皮感染。主要是危害鯉魚、鯽魚、金魚,草魚、鰱魚有時也患此病,從較大的魚種至親魚均可受害。主要流行於靜水養魚池中,流水養魚池中較少發生。主要發生在春季,有時在越冬後期也有發生。死亡率一般在50%以上,發病嚴重的魚池甚至100%死亡,鯉魚親魚的死亡率也可高達85%。
  三、症狀及病理變化
  病魚離群獨遊,游動緩慢,嚴重時呼吸困難,對外界刺激失去反應,浮於水面。疾病早期,魚體發黑,體表粗糙,魚體前部鱗片豎立,鱗囊內積有半透明液體。嚴重時全身鱗片豎立,鱗囊內積有含血的滲出液,用手指輕壓鱗片,滲出液就從鱗片下噴射出來,鱗片也隨之脫落;有時伴有鰭基充血,鰭膜間有半透明液體,順著與鰭條平行的方向稍用力壓之,液體即噴射出來;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腔內積有腹水;病魚貧血,鰓、肝、脾、腎的顏色均變淡,鰓蓋內表面充血。皮膚、鰓、肝、脾、腎、腸組織均發生不同程度的病變。
  四、診斷
  根據其症狀,如鱗片豎起,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水,鱗囊內有液體,輕壓鱗片可噴射出滲出液,可作出初步判斷。鏡檢鱗囊內的滲出液,見有大量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即可作出進一步診斷。 應注意的是,當大量魚波豆蟲寄生在鯉魚鱗囊內時也可引起豎鱗症狀,用顯微鏡檢查鱗囊內滲出液即可區別。
  金魚的豎鱗病要注意與正常珍珠鱗區別。珍珠鱗金魚的鱗片上有石灰質沉著,有光澤,給人以美的感覺。患豎鱗病的病魚鱗片無光澤,病魚通常沉在水底或身體失去平衡。
  五、預防措施
  1.魚體表受傷,是引起本病的可能原因之一,因此在扦捕、運輸、放養時,勿使魚體受傷。
  2.發病初期沖注新水,可使病情停止蔓延。
  3. 水體消毒
  1)常規水體消毒:衛康每畝·米200g,每15天一次。
  2)發病時:衛康每畝·米400g -600g,每天一次。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