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魚友在發現觀賞魚身上出現白色後就會認為是白化症,但其實觀賞魚還會出現白變的情況,白化和白變這兩個詞雖然就相差了一個字,但是在觀賞魚身上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鸚鵡魚(血鸚鵡魚 財神魚)(詳情介紹)
白化症是由於體內色素缺乏,導致眼呈現紅色、毛髮、皮膚顏色呈現白色(若虹膜並非紅色而是呈現藍色或灰色,且膚色及毛髮偏淡或顏色不均而非純白則是Leucism、Leucistic而非白化症Albinism、albino),有白化症的生物個體又稱為「白子」。除了人類以外,白子可見於魚類、兩棲類、爬蟲類及鳥類。由於缺乏黑色素,白子通常容易受到陽光的灼傷和天敵的捕食,因此在野外白子是極少見的。爬蟲類的白子,如蛇或龜往往呈偏淡黃的體色。
白變是一種普發於人類和動物的導致全色素缺乏造的生理現象。不同於白化,白變是指缺乏所有類型皮膚色素而非單單缺乏黑色素。
白變通常來說會導致色素細胞分化缺陷或/和干擾生物生長發育階段時色素細胞由神經脊的遷移至皮膚、羽毛、毛髮。這個過程將作用於整個體表(如果色素細胞分化完全受限)或擁有色素細胞但其色素細胞不具有分泌色素能力的部分體表(如果只是一部分色素細胞受限)。
因為不同的色素細胞類型均由同種多能前體細胞分化而來,所以白變可以所有類型的色素。相對於白化,白變常常被人誤解。白化只會導致黑色素的減少,雖然黑色素細胞依然存在。所以在白化物種體內仍有其他色素細胞類型,例如xanthophores,白化個體的體色並不呈現純白,卻相反的呈現淡黃色。
鸚鵡魚(血鸚鵡魚 財神魚)(詳情介紹)
比起完全色素缺乏更普遍的是地方性或不完全性色素衰退。它導致原本擁有正常體色和花紋的動物的皮膚上出現白色補丁狀白斑。這種部分白變的現象被稱為「雜色」或「花斑」 效果。另外,這種白色補丁狀白斑與正常色皮膚的面積比在不同個體間有著很大的差別,這種差別不僅體現在不同代的個體之間,而且來自同一父母的不同後代之間也有區別,甚至同一窩的幼仔之間也有差別。最具代表性的動物有馬,牛,貓,狗,市區烏鴉和球蟒,當然也發現許多其他物種也具有此現象。
白變與白化進一步的區別便是眼睛的顏色。白化個體的視網膜上皮和虹膜均缺乏黑色素,加之眼內底部血管的顏色透過眼部顯示出來,所以白化個體的眼睛為紅色。相比之下,白變動物眼睛的顏色通常為常色。這是因為視網膜上皮黑色素細胞不是由神經脊衍生而來,而是由一個神經管外翻產生的視杯衍生而來,視杯後來便反過來形成了視網膜。因為這些細胞來自於一個獨立的發育分化源,所以它們通常不會被白變因素影響。
不論是白變還是白化症,只有先確定病因才能進行治療,雖然白變是一種生理現象,但是只要環境做出適當的改變,還是有恢復的可能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