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魚飼養中需要良好的水質
在水族的飼養中,水體生態環境是決定養殖成敗的關鍵因素,微生物制劑,在淨化水質,改善水質環境方面有著明顯的作用。一般具有雙重機能,一方面,可以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水產養殖對像和養殖環境,很好地分解養殖生物排泄物、殘餌以及浮游植物殘體等有機物,淨化了環境,具有淨水功效;另一方面,水產微生物制劑在水體中能迅速激活浮游生物,達到培育大量單細胞藻類及其它浮游生物,達到肥綠、嫩爽,給以浮游生物為濾食的魚蝦貝類提供了豐富優質的餌料資源。
一、微生物的淨水作用
水體中的有益細菌和有益單細胞藻類,是水體淨化最普通而又最有效微生物,對魚缸底質的改良與修復效果十分明顯。如果人為加入大量的有益微生物或者大量促進水體原有的微生物繁殖生長,就有可能對養殖多年的魚缸進行有效的修復,以恢復到水產養殖的理想生態環境。魚缸底質多以膠凝粒子存在,各種有機物、營養鹽、微量元素大多以絡合體凝集在一起,不易釋放到水體中。結果一方面魚缸底質不能被分解越積越多另一方面水體有益菌、藻類沒有足夠的養分而不能大量繁殖,水體無法進行有效淨化和生態循環。
根據老化魚缸底質的這一特點,如果人為加入適量的高活性劑一生化黃腐酸和大量的多種有益功能菌來修復魚缸底質,利用生化黃腐酸的激活和氧化作用,使水體緩慢釋放各種營養物質,添加進去的有益菌和魚缸原有的有益細菌和藻類就有足夠的營養生長繁殖,以達到淨化水質和分解底質修復水體環境的目的。由於養分的釋放緩慢而不會過量,水體沒有過多的養分,有害菌、藻無法與有益菌、藻類競爭而受到抑制,不會過度滋生而使水質惡化。
二、微生物的種類
1、土著微生物
是在當時當地水源水域中土生土長的微生物,在水中或固著在生物包的填料上形成生物膜,是在自然狀態下形成的。
傳統的生物包不是利用人工培育的微生物,而是對自然生長的微生物群體加以馴化、自然選擇繁殖利用。這類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藻類、原生動物和相應的分解污染物的酶體系。
土著微生物,如活性污泥,最大的問題是只降解碳系污染物有效,而對氮系污染物的作用不大。光合細菌也是水中土著菌,它能降解BOD的含碳廢水,去除率98%,但對總氮的去除率僅為66.7%,比活性污泥略好,但不能解除人造水體的氮系污染物。
2、外來微生物
在自然界中,能有效降解水體中碳、氮、磷、硫系污染物的高效菌株生長在土壤中,因為那裡有它們所需要的氮、磷、鉀及其他必需的營養元素。而自然界的海、淡水原來未受污染,缺乏這些營養元素,就很少有這些細菌生長,對水體來說,它們都是外來菌,如氨化細菌、硝化細菌、反硝化細菌、固氮菌和纖維素分解菌,大多是好氧和兼性厭氧菌。
從自然界嚴格分離篩選出的多種高效廣普微生物,再經過互補、共生機制培育,是淨水功能倍增。把它接種到生物包上,由於微生物之間的共生、競爭、排斥、偏害、拮抗,會受到土著微生物的攻擊,因此需要用大量的外來菌才能形成優。一般水體(湖水)每毫升有細菌1000個到100萬個,外來菌就應有10億到1000億個,過幾天就加一次營養液,並增加水中的溶氧量,攪拌水體,才能形成優勢種群。
也可採取先將原來土著微生物全部殺滅,3天後再加接外來有益菌群。這類微生物已廣泛運用於水族館、工業化育苗廠、豪華型水族館。
水族館、養魚廠等人造水體可以做到無土著菌,而把外來有意淨水菌培養成那裡的土著菌。一旦它們成為人造水體的當家菌和物質循環的主要微生物,就能使人造水體維持生態平衡,養魚就可以終年不換水,不用藥。
淨水外來菌主要是芽孢桿菌。它是土壤中的優勢種群。它耐熱、耐寒、耐壓,可以在乾燥狀態下長期保存,在好氧厭氧條件下均能生存。它們中除個別菌種為病原菌外,絕大部分都是對動植物無害的腐生菌。它們具有很強的分解碳系、磷系、硫系污染物,分解蛋白質和複雜多糖的能力,對水溶性有機物分解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於它的特性與功能優於光合細菌而成為光合細菌的替代產品。國外許多生物工程企業將它從土壤中分離出來,引入水體中,成為目前國際淨水界的新寵。
微生物制劑和生物肥料以其天然、無毒、無副作用、無污染、無殘留和價廉、高效、安全可靠的優越性,正在被廣泛的推廣應用於生產和飼養,成為觀賞魚健康和高效養殖的一個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