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蠵龜的生長環境(1圖)
  • 2年前发布

綠蠵龜的生長環境
綠蠵龜

  綠蠵龜的成龜因體型碩大、背及腹甲堅硬且游泳速度迅速,因此,除了人類之外,幾乎沒有什麼主要的天敵。雖然曾經有成龜失去一隻鰭狀肢或是鰭肢的末端有被噬咬的傷痕,但這種類似被鯊魚或其他兇猛的動物如鱷魚等攻擊的狀況並不多見。但小綠蠵龜的天敵卻是非常多,在陸地有各種沙灘上的動物,如:家畜、沙蟹、浣熊、紅螞蟻、蛇、猛禽等都會對小龜進行攻擊,在海中則有各種肉食性的魚類如:鯊魚、旗魚等。由於缺乏足夠的防禦的能力、小海龜的背殼還不夠堅硬、跑(游)的又不夠快,因此很容易成為這些天敵的美食,小綠蠵龜在第一年的死亡率很高,研究資料估計,小於千分之一的小綠蠵龜能夠長大為成龜。

  綠蠵龜在水溫達25℃時,才會上岸產卵。因此,在台灣,每年的3、4月時綠蠵龜會洄游到產卵地附近進行交配,在端午節前後,也就是國歷5、6月時,綠蠵龜開始上岸產卵,直到7、8月上岸產卵量達到高峰。綠蠵龜習性非常溫和,即不攻擊人、也無牙傷人,相反的,綠蠵龜都在在無人、無光時才上岸產卵。上岸的綠蠵龜會爬至草堆中挖個大洞,將身體隱入洞中,讓天敵不易發。之後,綠蠵龜必須花上2小時,以後鰭挖出產卵洞,再花莫約15分鐘產出百來個卵,此時產卵的母龜會呈現半昏迷狀態。產完卵後,會以後鰭播沙將產卵洞蓋起,再繼續以前鰭將播土覆蓋整個大洞。根據台灣綠蠵龜的研究,平均每一隻龜可以產出3到5窩卵。

  沙中的卵大約過50年後會孵出小龜,小龜孵化前,上覆的沙土會產生洞狀下陷,表示不久後綠蠵龜就會孵化。綠蠵龜都在清晨三四點時爬出,綠蠵龜的孵化率約為6成,孵出的稚龜成堆往向外跑,頗為壯觀。剛孵出的綠蠵龜,背皮還未硬化,從沙灘到下海的6、7天內,會有許多動物吃它,全球只有一種鳥類以龜為食,在台灣並沒有這種鳥。在台灣,幼龜的天敵主要是臭青公蛇、赤背松柏根蛇、沙蟹。下海後,小龜還要躲避肉食魚類的掠食。綠蠵龜需要花25年以上才能發育成熟,成熟後的成龜會再回游至出生地附近產卵。然而,海龜的存活率很低,每孵化的1000只稚龜中,只有一隻能成熟。

  在人為干擾方面,產卵棲地的破壞包括騷擾產卵母龜、不當挖掘龜卵、捕捉小海龜及不當的建設開發、挖取沙灘沙石移作他用、岸上燈光設置。騷擾產卵母綠蠵龜包括刻意的捕抓與無意的探訪干擾,尤其以不知情遊客的沙灘活動居多,因此海龜生態教育與生態旅遊對保育綠蠵龜非常重要。過多的干擾會使母龜無法產卵,並可能永遠放棄該產卵棲地;而不當挖掘龜卵、捕捉小綠蠵龜更是直接減少新生小龜數量,以上三因素都會使產卵棲地的綠蠵龜族群數量減少。

  不當的建設開發、挖取沙灘沙石移作他用會使得沙灘變成礫灘,甚至消失。如此一來,母龜不但無處產卵,小海龜脫殼出後也會因爬不過礫石而曬死沙灘上。另外,岸上燈光設置,沙灘附近的路燈及或建築物所發出的強光,會干擾憑借趨光性尋找海洋的稚龜,而找不到下海的路,過程中慘遭天敵的毒手或是曝屍道路上。

  在海洋棲地的人為危害包括不當漁法造成海龜混獲問題嚴重,使得每年死於誤補的海龜不計其數,因此NOAA大力推廣海龜脫逃器(Turtle_excluder_device),以減少海龜混獲的數量。另外海洋的污染也會使得海龜感染疾病,殘留的釣魚線也可能纏繞海龜四肢或頭頸造成海龜的斷肢甚至死亡。以上這些人為的破壞,都嚴重降低海龜族群的存活率。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