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蘭摺耳貓(詳情介紹)
近日,某品牌貓糧黃曲黴素B1超標事件頗受各位貓爸貓媽的關注。2011年底,蒙牛乳品檢出黃曲黴素M1超標140%,讓公眾開始認識黃曲黴素。那麼黃曲黴素到底是什麼樣的物質?有多大的毒性呢?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目前,被確定的食源性病原菌包括:多細胞動物寄生蟲,原生動物,真菌,細菌,病毒和朊病毒。而黃曲黴素,則是食源性病原菌中的真菌產生的毒素。
真菌產生的毒素一般分為黴菌毒素和蕈(xun)類毒素,黃曲黴素屬於黴菌毒素,主要由黃曲霉和寄生曲霉產生。其他已知可以產生黃曲霉毒素的曲霉有:模式曲霉,家蠶曲霉,委內瑞拉裸孢殼。目前已經確定結構的黃曲霉毒素有17種之多,其中毒性最強的6種是B1,B2,G1,G2,M1,M2。黃曲霉產生B1,B2;寄生曲霉可產生全部4種主要的黃曲霉毒素B1,B2,G1,G2;而M1,M2是B1,B2的代謝產物。把這6種最具毒力的黃曲霉毒素的毒性按照降序排列為:B1>M1>G1>B2>M2≠G2。
黃曲霉毒素的毒性有多強?–氰化鉀的10倍,砒霜的68倍。黃曲霉毒素急性損傷主要在肝臟,表現為肝細胞變性、壞死、出血及膽管增生。如果長期攝入污染黃曲霉毒素的食物,則會造成慢性中毒,表現為生長出現障礙,肝臟出現亞急性或慢性損傷。黃曲霉毒素不僅具有很強的毒性,而且具有明顯的致癌作用。
受到黃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主要是糧食及其製品,尤其是玉米和花生。但是,農產品中的黃曲霉毒素是幾乎無法避免的,因此各國在進行了危險性評估研究之後,均制定了黃曲霉毒素的限量標準。只要黃曲霉度素的含量在這個限量標準之內,食品就可以被認為是安全的。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的限量標準:食品、飼料中不得超過20ug/kg,牛奶中不得超過0.5ug/kg。我國國標和FDA的相同。
蒙牛乳品黃曲黴素超標事件中的M1是B1的代謝產物。飼料中的黃曲霉毒素B1,B2含量過高,被動物食用後,一部分會蓄積在動物的體內,另外一部分則會轉化成M1,M2進入乳汁和尿液中,最終導致牛奶中的黃曲黴素超標。
而近日貓糧黃曲黴素超標事件中的B1,是所有黃曲霉毒素中毒性最強的一種,它可以由所有黃曲霉毒素陽性的菌株產生。為什麼貓糧中的黃曲霉毒素會超標呢?
通常,加工好的成品貓糧會進行抽樣檢測,只有達到國家規定的營養標準,化學污染物標準和微生物標準,質檢合格的貓糧才可以出廠。其中化學污染物標準包含黃曲霉毒素檢測,標準為20ug/kg,微生物標準檢測包含黴菌和酵母數檢測,標準為100cfu/g。貓糧生產商通常都有專門的產品留樣室,一旦某一批飼糧在保質期內出現質量問題,廠商都是可以找到樣品並重新檢測和調查問題根源的。因此符合出廠標準的飼糧通常都是質量合格、品質安全的。
如果飼糧不符合出廠標準,可能是因為使用了黴菌超標的原料或飼糧在生產、包裝、運輸過程中被黴菌污染。通常這樣的飼糧是不會流入市場的,因為銷售有毒食品是違法行為。
如果符合出廠標準的飼糧出現了黃曲霉毒素超標的情況,影響品質的因素通常是儲存條件和儲存時間。超過保質期的飼糧,吃了不一定會出問題,但出問題的可能性升高了。因此購買貓糧的時候,一定記得留意一下商品的生產日期,盡量避免臨期的商品。
如果質量合格的飼糧在保質期內出現了問題,有可能是儲存條件出了問題。「保質期內不變質」是需要遵循廠家的儲存要求才有效。如果沒有按照廠家要求的儲存條件保存食品,廠家是不需要負責的。比如常見的巴氏滅菌奶的保質期一般是「未開封的情況下,在0~4℃保存7天」。如果牛奶開封了,或者放在常溫保存,發生了變質,廠家是不用負責的。影響黃曲霉毒素形成的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是濕度和溫度。水分活度範圍為0.93~0.98和24~28℃是最適宜曲霉產毒的條件,如果飼糧在開封後,未及時密封,且長期存放在潮濕溫暖的環境中,飼糧的品質必然會大打折扣。因此按照飼糧包裝上的要求來保存食品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是二次包裝的飼糧出現了黃曲霉毒素超標的情況,很大可能是由於分裝過程中衛生條件不良,使用器具不潔,操作人員未徹底消毒等因素。為避免此類情況,建議大家盡量選擇原裝、密封的飼糧,如果一定要購買分裝貓糧,務必要選擇具備衛生許可證、食品生產許可證的、有操作資質的商家。
參考文獻:
1、《現代食品微生物學》(第7版),James M. Jay、Martin J. Loessner、David A. Golden編著,何國慶、丁立孝、宮春波主譯,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8.6
2、《食品安全保藏學》(第二版),劉興華主編,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7
3、《寵物營養與食品》,方希修、王冬梅主編,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2.2
4、《食品安全學》,王繼輝主編,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4
5、《蒙牛牛奶中的致癌黃曲黴素為什麼會超標?》,顧中一,果殼網主題站健康朝九晚五,2011.12
6、《八一八黃曲霉毒素的卦》,雲無心,科學松鼠會,2012.2
7、《過期食品究竟能不能吃?》,雲無心,科學松鼠會,2011.4
文章來源:咪醬麻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