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蠵龜的生活環境及洄游(1圖)
  • 3年前发布

大西洋蠵龜的生活環境及洄游
大西洋蠵龜

大西洋蠵龜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奔波中度過,因為這是他們需要做的事:洄游!洄游的主要目的是產卵繁殖,現在人們也並不清楚為什麼這種龜一定要選擇洄游繁殖的方式,但是有一點毋庸置疑,就是他們的方向感極強。

大西洋蠵龜是大型的海洋爬蟲類動物,所以發報器的大小不會對其行為構成影響,但因具造價與資料處理費用十分昂貴,所以到目前為止,採用這個技術來研究大西洋蠵龜洄遊行為的案例,全球不超過兩百個,其中大西洋蠵龜的相關研究亦不到四十個。基本上研究人員發現,海龜的洄遊方式可分成跨海的快速游泳,和沿著大島或是大陸邊緣緩慢游泳兩種。在前一種方式中,對大多數的大西洋蠵龜而言,因水過深,沒有合適的棲地,再加上他的游泳速度很快,經常需要浮上水面換氣,因此一般不會在超過30公尺的水中活動。然而對巨大的大西洋蠵龜如革龜而言,他因追逐大洋中的水母為食,其潛水深度可達一千公尺以上。

在後一種方式中,除格龜外,因沿岸的海域尤其是岩石及珊瑚礁的海岸,多為海龜的優良覓食地,加上母龜在長達三、四個月的產卵期間多會停止進食,因此它們在返回長期覓食地的途中,往往會在這種地方小做停留,以便覓食補充體力。此期間,大西洋蠵龜通常會停留在海底做較長時間的棲息,浮上水面換氣的頻率也較少。此時亦是他們遭到捕殺或漁民意外捕獲機率最大的時候。這兩個不同的洄遊方式,並無一定的排列順序,如望安三號會跨越台灣海峽快速的游到大陸近海,沿著廣東、福建沿海向南遊到香港外海,再跨海游到海南島的近海地區。

當大西洋蠵龜結束其產後洄游之後,便會返回其覓食地。產後洄游時間的長短則視其產卵與覓食地的遠近而定,從九、十天到兩、三個月不等,洄游的距離則從兩、三百公里到數干公里不等。成龜回到其覓食地後,就會待在那一直等到下次發情才會重新返回其出生地去交配及產卵。這個間隔,從兩到九年不等,但以三年的情形最為常見。雖然有學者認為海龜,尤其是大西洋蠵龜,不但對其出生地,而且對其覓食地的忠誠度很高,因此他的產卵洄游,基本上是在覓食與產卵地之間的來回遷徙。然而,我們並不知道,成龜的終生覓食地是否在其結束幼年浮游期即決定之,還是在成長過程中,經過一連串的轉換才決定下來的。至於大西洋蠵龜為何不像許多的魚類,每年都會返回其出生地去產卵?生理生態學家對此有一套說法,他們認為對於那些一生多產性而且每次產卵時都得做長距離洄游的動物而言,為了節省洄中所消耗的能量與減少可能的天敵捕食壓力,最佳的生殖策略就是每隔數年才回去產卵一次。由於每頭大西洋蠵龜的發情期都不一樣,因此每年回去產卵的成龜數量變化很大,幅度甚至超過200%。像從民國81到86年之間,在澎湖望安島上產卵的大西洋蠵龜數量變化度為8到14頭之間,而在美國夏威夷島上產卵之母的大西洋蠵龜,數量則介於200到600頭之間,每年產卵的母龜數量均不相同。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