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大腸桿菌的防止措施(共2張圖片)
  • 1年前发布

鸚鵡大腸桿菌的防止措施
保持良好的衛生環境

大腸桿菌是身體中的一種正常棲息菌,身體正常的情況下是不會引起疾病問題的。不過一旦該菌進入膽囊等相關部位就有可能引發炎症,從而對鸚鵡的健康造成危害。該菌主要寄生在腸道當中,在一定條件下會引起腸道外感染。做好該病的防護措施也有著一定的必要。

飼養及發病情況:某戶共飼養鸚鵡500多只,禽舍內每對鸚鵡一個籠窩,交配產蛋後自身孵化,30天內幼雛不能飲食,靠成年鸚鵡對咀餵養。畜主每3~5天開窩門清理糞便,觀察幼雛1次。2月前發現每次開門都有幼雛死亡。由於死亡時間不詳,有的已經腐敗變質,後來改為2天清理1次,仍有死亡,每次死亡15只左右,成年鸚鵡未見發病及死亡現象。

病雛症狀及剖檢情況:病雛精神委靡,不能站立,閉眼低頭,消瘦,嗉囊內有食物,皮膚淺紫紅色,排淺黃色稀便。剖檢腺胃食物充盈,肌胃細小沙粒較多,小腸空虛,有卡他性炎,大腸有淺黃色稀便,肝臟稍腫,嚴重充血,局部瀰漫性出血,質軟易碎。其他臟器無肉眼可見病變。

實驗室診斷

1.無菌分別取病死雛肝臟塗片,革蘭氏染色鏡檢,發現紅色兩端鈍圓的小桿。

2.無菌取病死雛肝臟、心臟、脾臟分別接種普通營養瓊脂及麥康凱瓊脂培養基、37℃恆溫培養24 h觀察,普通營養培養基生長出表面光滑、隆起、圓形灰白色菌落,麥康凱培養基菌落磚紅色,挑單個菌落革蘭氏染色鏡檢陰性桿菌與直接塗片鏡檢桿菌一致。

3.分離菌株經生化試驗發酵葡萄糖、麥芽糖、伯膠糖、乳糖、蔗糖、並產酸產氣,v-p試驗、h2s試驗陰性,m.r.試驗、靛基質試驗陽性。根據以上診斷,該戶送檢的病死幼雛確診為大腸桿菌病。

4.藥敏試驗:氟苯尼考、阿米卡星、恩諾沙星高敏;慶大黴素、卡那黴素、諾氟沙星中敏;土黴素、四環素、鏈黴素抗藥。

鸚鵡大腸桿菌的防止措施
餵食清潔的飲水及食物

5.防制措施

1.平時管理好鸚鵡生活環境的衛生情況,是最基本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問題,及時清理籠內的糞便及墊料,同時保證籠內的溫度不要過高,並保證籠子有著良好的通風性,這樣也能減少該病的發病概率。

2.定期地為鳥籠做好消毒處理:有些細菌光靠單純的清洗並沒有什麼大用,必須通過消毒物品才能將其殺死。因為定期地用消毒水對籠子進行清潔同樣非常有必要。

3.2.5%恩諾沙星粉每袋50g兌水40kg,全群飲水,不能自飲的幼雛靠成年鸚鵡對咀供給。該方法對該病的防止有著較為顯著的效果。

要防止該病的發生除了保證良好的生活環境,新鮮的食物也非常重要,餵食變質的食物就有可能誘發該病的發生。因此平時保證食物及飲水的新鮮度,不要將放了幾天的食物或飲水再拿來給它們餵食。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評論 搶沙發